发布时间:2023-01-02浏览次数:955
中新网乌兰察布9月14日电 题:专访研究集宁战役20年的“内蒙古司马迁”
中新网记者 李爱平
在偌大的书房中,任致中像小孩子一样兴奋,他手捧最新出版的《集宁战役·修订本》坦言:“终于得到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可,2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
75岁的任致中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集宁人,过去20年,他因爬梳解放战争的重要战役之一——集宁战役这段珍贵的历史,被外界誉为“内蒙古司马迁”。
图为任致中讲述研究经历。李爱平摄
“说‘内蒙古司马迁’有点言过其实,但司马迁的治学精神却不敢忘却。”这位力求每一字皆有出处的老人坦言,为了研究集宁战役这段历史,他20年如一日坚持查阅资料、记笔记,“每天要在电脑或笔记本上写1000字以上。”
任致中口中所说的获得业界人士的高度认可,始于他出版《集宁战役·修订本》期间,著名军史专家温瑞茂给出的审读意见。
“该书史实准确,观点正确,对研究解放军在集宁地区的作战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对推动我军军战史的研究有裨益,建议该书略作修改即可出版。”任致中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温瑞茂的这一审读意见,让他有了继续研究集宁战役的动力。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官方资料显示,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主席对集宁战役高度重视,在他的电报、电文和著作中曾上百次提到当时鲜为人知的集宁、丰镇、凉城、兴和等地区。
任致中童年时,他的父母就给他粗略讲述集宁战役战场上的故事,“那时就萌发了对这一战役的好奇。”
李明是最早为任致中撰写报告文学的作家,他认为,“集宁战役的传说,给予童年的任致中熏陶和氤氲,在他的心灵中植下了一株特殊的解不开的情结。”
童年的这一记忆,确实成为任致中日后潜心记录“集宁战役”的动因,2005年刚从乌兰察布盟(现乌兰察布市)教育局局长职务提前退下的他,便开始张罗着要书写这段珍贵的历史。
在当地官方的大力支持下,任致中与孙继光等人组成了“集宁战役调研写作组”,作为研究集宁战役为数不多的人士之一,任致中和同仁开展了实地考察,“因为在这之前,所有的军史专著中只是简略地写一段,没有详实记录。”
实地考察期间,任致中和同仁如同考古人员般,寻找炮楼、战壕、碉堡、山洞,力图找到与这场战役相关的“蛛丝马迹”。任致中坦言,实地考察结束后,才发现这才是工作的开始,越调研,问题越多,需要相互佐证的地方也就越多。
他和同仁在此后的几年间,陆续奔波了八省市的几十家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军史党史研究机构,“我们在那里如饥似渴地阅读、抄录、复印、拍照。有时候一连工作七八个小时,饿,在外面的小吃店垫垫肚子,渴了喝几口矿泉水,接着再干。”
2009年,任致中和孙继光合著的《集宁战役》一书正式出版,多年的实地考察、搜集资料最终成为一本专著。
集宁战役纪念馆讲解员王小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集宁战役》这本书,很多人才知道周恩来、聂荣臻、贺龙、叶剑英等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200多个高级将领都是集宁战役的指挥者和参与者。
图为已出版的《集宁战役》一书。李爱平摄
《集宁战役》出版后,任致中丝毫没有“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想法,他依旧在搜集有关集宁战役的史料。
在长达5个小时的采访中,任致中告诉记者,第一本专著出版后,他依然觉得有些问题需要继续思考,“我在书房中辟出一角,专门研究与解放战争有关的书籍、资料,从中继续找寻关于集宁战役研究的遗漏。”
收获是惊人的。从2009年迄今的14年间,任致中通过研究发现,过往专家学者一直认为集宁战役一共是3次战役,他为记者“科普”说,集宁战役指的不是一次战役,而是指从1945年10月至1948年9月,在集宁以及以集宁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发生的4次大的战事。即:1945年10月爆发的绥远战役之绥东作战;1946年1月的集宁争夺战;1946年9月的大同集宁战役;1948年9月的察绥战役之首战集宁,“为了表述方便,我们统称为集宁战役。”
任致中对记者强调:集宁战役的战场,既不是现在集宁行政区划的地界,也不是历史上集宁县的范围,而是以集宁为中心的周边地区,包括现在的丰镇、凉城、察哈尔右翼前旗、察哈尔右翼中旗、兴和、卓资、商都的部分地区。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委宣传部部长李晶认为,《集宁战役·修订本》一书的出版为集宁战役的文化建设开创了一片新天地,对当地发展影视、图画、舞台、有声作品打下了良好基础。(完)
电影《长安三万里》暑期热映,家长领着孩子们沉浸光影,领略中华诗词的非凡魅力;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开启全国巡演,精彩的情节、精美的视效令人陶醉;大型文化节目《中国书法大会》第二季启动,“无声之音,无形之相”的书法艺术更加贴近大众……近来,“传统文化热”成为文化市场一大亮点,折射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恒久魅力与旺盛生命力。
亲近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美好生活、涵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方式。特别是,对于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关键时期的青少年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正以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给予他们陪伴和引导,在更大范围、更高质量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强化培育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体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抓早抓小、久久为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有利于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基。一段时间以来,很多教育工作者注重因材施教,结合不同年龄、不同学段青少年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层分类融入德育课程。在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认知程度、个人志趣、生活背景等条件的基础上,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针对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加普及、更加深入人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更加丰沃。与此同时,一些教育者还创新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地方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地域性元素,因地制宜盘活身边的文化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地生根,为青少年营造亲切而富有特色的文化场域。
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我们也应进一步思考,如何沉下心来把更多的“速成”“打卡”变为“日常”,让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方面,用好新技术、用活新技术,把传统与时尚结合得更为紧密或是值得关注的路径。新媒体环境下,各种技术手段的充分运用,如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和深化插上飞翔的翅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将用好新技术、用活新技术与抵达“现场”、勇于“试水”充分结合,借助智慧教育、多媒体平台,依托大中小学段、家校社平台,营造全时空的文化教育环境,在原文、原声、原味、原样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散发出更加饱满、更加灿烂的魅力。
不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形”与“技”的层面、过度沉醉于外在的技术和技巧,是难以持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说到底还是要把握住其中蕴含的核心内容与根本逻辑,掌握其中蕴藏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和精神境界,做到“形神兼备”,方能更好地在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14日 02版) 【编辑:梁异】